仲夏,岗底村的苹果还没长成个儿,就成了市场上的期货——不少买家“号树买果”,指定“包圆”某棵树上的苹果,并一再叮嘱:“我看上的果树,果子一定不能留给别人。”
“岗底的苹果这么走俏,多亏了俺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。”岗底村民王建军说起来,满脸自豪。
( 一 )
1984年,杨双牛上任之初,岗底村8000亩山场,200亩薄地,人均荒山14亩,人均耕地1分半,人均收入不足80元。
当干部为什么?干什么?怎么干?杨双牛一直在思考。“当村官要始终想着让村民富起来,当干部要学会闯市场的本领。”他认为,一头是千家万户的农民,一头是千变万化的市场,“领头雁”学会在市场上“游泳”,才能带着农民适应“千变万化”奔向富裕。
“收回分散经营的山场,由村集体统一治理,然后把绿山再分给群众。”杨双牛带领46名由村民代表、妇女代表和反对派代表组成的考察团,到当时的治山典型邢台县前南峪参观。百闻不如一见,他想说服群众,统一思想。
看到前南峪山场硕果满枝,连反对派代表都激动了:“同是一个山脉,前南峪能富,咱们也能富起来!”趁热打铁,群众会、党员会,收回山场,集体治理,收荒山放绿山,村民举手通过:统一设计规划、统一组织施工、统一质量标准、统一检查验收、分户承包管理。“五统一分”的治山路子在岗底顺利推行。
和群众一起苦、一起干,高标准治理了“三沟两峪一面坡”,治理荒山7800亩,栽种果树10万株,并全部分给村民。昔日的荒山村,成了“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”。到1997年,岗底村家家收入超过了万元。
( 二 )
时代的进步,对干部的要求也在变。“干部的追求不随着百姓的向往和时代的要求进步,就会被淘汰出局。”在杨双牛看来,岗底村自己跟自己比是富了,但跟先进比还是落后。如何快速致富,成了新梦想。
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入,农产品定价机制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。看到那些进口苹果尽管卖得比国内苹果贵十多倍甚至数十倍,杨双牛和岗底人“受刺激”了。
杨双牛请来了“科技财神”李保国,他以红富士苹果在岗底村的生产特性为依据,改良研发了适合岗底气候、土质特点新品种,又独创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,投资1400万元安装4000吨气调库,并在全省第一个给苹果安装了追溯系统……
富岗“一、二、三”号苹果新品种在岗底诞生。她含有18种氨基酸,其中15种高于全国代表值。
优质的富岗苹果先后获得世博会银奖、中国驰名商标,并成为2008年奥运会专供苹果,岗底村的果园成为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的样板……
好苹果如何卖上好价钱?他们把苹果定位在中高消费群体上,杨双牛带着村干部到新加坡参观学习,制作了国际最好的包装,确定苹果论个儿卖:极品果50元一个。
论个卖引起质疑。有的说:“货好价出头,但也不能太离谱。”有的说:“现在市场上的麦子5毛钱一斤,50元一个苹果,就能买一布袋小麦。”有的说:“定价不算价,卖了才算价。”还有的说:“别人论筐卖苹果,岗底论个儿卖,习惯不是那么好改变的。”
“别人的苹果能卖100元1个,咱卖50元还算贵吗?”杨双牛说,“有一货必有一主。”说没底,想法再符合实际,但最后还要经过“市场”的检验。
杨双牛定了个原则:只要符合标准的苹果全部收购,不让果农吃亏,卖出去就卖,卖不出去就送。送也是一种宣传,是无形的广告。1997年,富岗苹果结束了论筐卖的历史,以论个儿卖的崭新形式,走向市场,走向消费者。
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市场考验的结果是:第一年,50元的极品果送得多,卖得少;第二年卖得多,送得少;第三年,抢着要,买不到。从那时起,苹果年年供不应求。
当村民把大把票子装进了腰包,开始反对的人服了:“还是双牛有市场眼光,人家看的就是准,咱不服不行。”
2010年,岗底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.5万元,目标超了50%。
( 三 )
“有人说,岗底吃的是品牌饭。那么,富岗这个品牌能不能长久?岗底能不能一直生产出好苹果?富岗能不能一直经营好苹果?”这个问题时常在杨双牛的脑子里打转。
果农素质决定苹果品质。要想打造百年品牌,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果农。
2009年,当时的邢台市农业学校开展“送教下乡”,把学校搬到农民家门口,把试验田设在田间地头。杨双牛在富岗苹果生产基地腾出两个教室,送100名果农上了中专班,农闲上课,农忙下田,三年修业。2012年,这100位农民在家门口拿到中专毕业证书。
随后,岗底又与邢台农学签订协议,请农校的老师到村里对全村18岁——55岁的208名果农培训进行果树专业技术培训。为了鼓励村民学习,村委会对获得果树技能证书的村民种的苹果,每公斤收购价比无证的多2角钱;年满60岁的持证者享受村里的养老金比无证的多一倍;对考试前三名的村民分别奖励1500元、1000元和500元。
191名学员顺利通过考试,分别获得国家承认的初、中级果树工证书。岗底成了全国第一“持证下田”的村庄。杨双牛还鼓励中专毕业的果农上大专,有62名果农就读了大专,今年他们毕业之后,要读中国农业大学的本科。在不久的将来,岗底将有一批自己的苹果专家。
走进富岗苹果基地,每个果园都树有一个牌子,上面写着果园经营者的学历、获得哪级证书、果农的承诺等,所有果园全部建立日志档案,做到“无证难上岗,持证好下田”。富岗苹果生产基地涌现出的职业农民和“苹果专家”,还经常到外村、外地指导果农科学种果树,被称为太行山科技种苹果的“播种机”。富岗苹果基地带动太行山区周围种植苹果5万亩,辐射石家庄、邢台、邯郸、承德等市14个乡镇369个行政村。
如今,岗底人正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:2020年人均收入要达到5万元,这一项要超过国家全面小康人均水平3.8万元。
|